我会爱你爱到你厌烦为止怎么回复(所有的男人都会从特别爱到厌烦吗)

挽回大师七哥
挽回大师七哥
挽回大师七哥
6481
文章
0
评论
2023-04-0506:58:28 评论 3,106

感情这件事里,乍见之欢,永远不如久处不厌。

对于爱情,很多人会幻想一见钟情,再见倾心,三见定终生,之后白头偕老的情节,当初的喻可欣就是如此。

喻可欣和刘德华是一见钟情,不过三天的时间就会互叫“老公”、“老婆”。

这段感情也没有太快结束,足足维持了三年,在两个人都以为彼此不会分开的时候,感情却宣告结束。

之后,无论喻可欣如何挽回,如何吸引刘德华的注意力,对方都没有再回头,厌烦成了句号时,一切不再有转圜的余地。

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任何人身上,都会让人觉得可惜。

毕竟,曾经的相爱是真的,这才无法接受之后的分开,但面对分手,每个人除了接受,也没有其他办法。

只不过,一段感情会不会结束,其实早在结束前就有预兆,因为两个人从相爱到厌烦,大多会经历这些过程,一旦发现,总该早做准备。

01.

丧失分享欲,不愿交流

曾看过一个话题:你从哪一刻知道,你们一定会分手?

记得当时的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:

“我年会抽到的奖品是豪华双人游,我因为工作出色升了职,我切菜不小心划破了手,我看上了一只猫,我去了一家很好喝的咖啡店。

这些,我都想告诉他,可是我没说,从那刻就知道,我们不会有以后。”

没有说的原因,不是不爱,也不是看不上对方,而是和对方相处时,一次次失望,逐渐让自己丧失了分享欲。

分享欲逐渐消失的过程,就是爱不断被稀释的过程。

刚开始的自己,哪怕只是中午的饭菜量很少也会想告诉对方,因为爱,这才希望对方参与自己生活的全部。

可当自己真的分享,而那个人给予的回应无法满足自己时,一次次失望的结果,便是不愿再寄托希望。

到了最后,无话可说维持一段时间,彼此都会淡出对方的世界。

回头想想时,才会发现两个人不知道从哪一刻开始,不再了解对方的动态,不知道如何融入对方的生活。

所以,失去分享欲,是相爱到厌烦的必经之路,所谓的“分享欲”,不仅仅是不再想说,还包括不再想听,不再有耐心...

02.

由矛盾激化,不想解决

心理学中,有一个很有深意的效应——“破窗效应”。

一户人家的窗户一旦有问题,不及时修缮的结果,会给人造成这扇窗户不值得珍惜的假象,一段时间后,原本只有一个破洞的窗户,洞会越来越多,直到无法修缮,最后只能换掉这扇窗户。

这种环境中的坏现象不加制止,会更加变本加厉的情况,被称为“破窗效应”。

一段感情是不是存在厌烦,也能通过这个效应看出来。

因为当一个人不再想要珍惜另一个人时,对待对方的态度,就会如同对待破窗的态度一般,不再上心,只是由着矛盾激化。

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,就算想要解决两个人之间的矛盾,也会发现矛盾太多,不知道从何谈起。

放任不管的结果,是被矛盾压垮一段感情。

就像有些情侣,恋爱时总想着解决表面问题,一旦两个人吵架就忙着缓和彼此关系,而不是解决矛盾。

对待感情的态度一直如此时,当一个人不再想着去缓和关系,其实就是厌烦的开始。

情侣之间的冷战是最好的证明,有些关系的结束,是从刚开始一两天的冷战,逐渐变成不再联系的冷战。

可以说,当你发现一个人对你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在意,不忙着解决,也不忙着缓和关系时,大多说明对方已经开始厌烦。

反而是那些对关系一直很上心,一有矛盾就着急解决,哪怕方式不对也想解决的伴侣,才是真正想要和你走到最后的人。

03.

记得微博上有段话是这样说的:

“人们都会以为,恋爱或者婚姻,是感情的升华,是幸福的开始,可当进入长久的陪伴时才发现,对爱情的考验刚刚开始。”

恋爱也好,婚姻也罢,只是宣布两个人进入到了一段新的关系中,有了彼此该有的名分。

可是“名分”,并不能证明彼此真的能够爱到最后,要么不会有结婚多年的夫妻,最终决定离婚,相伴多年的情绪,仍旧无疾而终的故事。

因此,对待感情,总该理智一些,谨慎一些。

一段感情,从相爱到厌烦是有过程的,只有能提前发现,提前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,调整两个人的状态,才不至于让原本能有结果的两个人,最后只能分道扬镳。

真正完美的爱情,不是上天注定,而是后天养成。

声明:版权归原创所有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与本网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weinxin
情感导师微信
如果本篇文章没有解决你的问题,添加左方二维码,免费咨询情感老师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